在中国风电行业经历了多年的低价竞争与激烈内卷后,近日出台的自律公约似乎为这一矛盾的解决带来了曙光。一方面,低价中标已成为过去,行业整体利润得以恢复;另一方面,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通过提高制造质量和技术水平得以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这一变化不仅对风电行业本身,也是对整个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的积极信号。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随着全球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需求的急速增加,中国的风电行业从2010年起便持续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逐渐从跟随者的角色转变为领跑者。然而,在市场的高收益吸引下,行业内的价格竞争愈演愈烈。企业为了争夺市场占有率,不惜降低产品价格,形成了长期的竞价“恶劣循环”。以往,风电机组的招标价可以高达3000元/千瓦,而到今年上半年,部分企业的中标价已降至不足1400元/千瓦,甚至个别项目报价跌至900元/千瓦。
这场降价大战的结果无疑是令人堪忧的——毛利下滑至几乎为零,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不仅影响了整体市场利润,更是导致了产品质量在某一些程度上的下降。整机厂商将降价压力逐层传导至零部件供应商,从而造成整个产业链的利润缩水,加剧了行业的不健康发展。
在此背景下,2024年10月16日,中国风电行业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自律公约的签署,标志着行业对于低价竞争的反思与自我纠正。自律公约强调不搞低价恶性竞争、不恶意攻击同行,意在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内企业的合作与共赢。自此,行业“反内卷”几乎成为共识,各方积极做出响应,形成了一股新的市场风潮。
作为推动行业向前发展的重要规范,自律公约的签署显然具有里程碑意义。首先,它对风电企业的行为提出了更高的道德与专业要求,促使公司从竞争的短期利益向长期价值转型;其次,行业协会也在积极构建标准与规则,加强完善自律机制,包括针对招标过程中的合理评估指标。
据反映,公约签署后,已有多个招标项目不再按照最低价中标。例如,布尔津100万千瓦风电项目的中标情况显示,东方电气的投标报价为23.7571亿元,金风科技的报价为23.5028亿元,双方报价相差不大,显示出市场之间的竞争的逐步理性化。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业内人士对于通过技术、质量等因素来竞争的认同比以往更加明确。
随着自律公约的落地,风电行业的中标逻辑也开始向“全生命周期价值”转变。慢慢的变多的开发商意识到,关注产品的研发、制造和质量保证能力相比单纯追求成本更具战略意义。业内有经验的人指出,未来的竞争不仅仅是价格的比拼,更多的是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进而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风电产品被视为大国重器,不能再“论斤卖”,这是风电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的声音。降低价位的做法已经在某一些程度上导致了质量事故频发,最终伤害的却是行业的整体利益与发展。因此,重新审视这一产业的价值,和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所能带来的长期收益,对行业提升竞争力至关重要。
风电行业的高水平发展不仅体现在价格上,更体现在产品的技术水平与性能上。高效、耐用的风电机组将为电网提供更稳定的电力来源,降低维护成本,提升使用的便利性。依据数据显示,近年来,三一重能与其他领先企业的毛利率逐步上升,体现了市场回暖及竞争环境改善的成果。
尽管业界的反内卷行动已有初步成效,但仍面临多重挑战。自律公约的推广和落实尚不完全,单靠行业倡议远远不足,亟需国家政策的支持与监管的保障。
业内专家这样认为,自律公约虽具有指导意义,但缺乏强制执行力,因此呼吁设立相关的强制法规以维护市场秩序。同时,需细化行业标准,赋予自律公约更多的实际操作性,确保所有企业都能遵循这一规范。此外,各企业间亦需加强沟通,共同制定合理的评标和招标标准,以%防止恶性竞争的死灰复燃。
风电行业当前不只是传承与继承,更要面向未来。面对新时代对技术与装备的新要求,企业一定加大研发投入,逐渐实现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型。这不仅有助于增强自身的质量体系,也为加大市场占有率与提升品牌魅力打开了新局面。
在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转型的大潮中,风电行业的自律公约为行业和企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前路荆棘密布,但只要坚定不移地朝着高质量与创新的方向迈出每一步,终将在未来见到行业蒸蒸日上的美好图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风电行业的希望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风电行业的每一次招标都能在高质量、高性能的驱动下,谱写中国经济发展新的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